本教會信徒原屬於溪湖基督長老教會,由於路途相距較遠,往返費時,諸多不便,且切望福音更能深入廣揚地,於是決定開設佈道所。起初由長老翁頂、陳胡、執事陳金票等三人與信徒協力合作,並獲得母會許敏長老協助,得以購買現有教會之土地與磚造、竹造房屋各一棟,加以整修改造後,本地信徒約二十戶齊集於此教會拜,從此奠定福音進展之基礎。 佈道所時間: 1950年06月25日~1952年12月04日 支會時間: 1952年12月05日~1959年01月26日 堂會時間: 1959年01月27日~現在 本會附設機構: 小羊儲蓄互助社(1970年05月31日~1981年12月20日) 萬豐托兒所(1970年10月01日~1990年07月17日) 萬豐社區服務中心(1988年12月04日~1991年02月28日) 教會歷史背景與由來 教會歷史小組走訪幾位較資深的前輩: 陳日煌長老(我們將其錄音之後,整理、歸類出十一項教會的歷史與由來。) 教會的起源: 陳胡長老、翁頂長老較為清楚。 母會溪湖教會分設本會之經過:陳胡長老在溪湖教會就當長老,翁頂長老在溪湖當執事;分設後,陳金點執事及我才開始當執事,陳湖長老在萬豐未任職。 如何向母會提出分設: 歷史小組問道:「會友、信徒大部份都是同村,所以才向母會提出分設的嗎?還是溪湖教會,本就有此意要分設呢?」 陳日煌長老說:「這我也不太清楚,訴說陳胡長老、翁頂長老和陳金爐提議要分設支會;其實,成立支會,都還要溪湖教會的支援」。 如何來萬豐找房子: 就在目前的牧師館,聚會人數約二、三十人,當時的傳教者是潘純榮;因身體虛弱,房子又小,全家六個人擠一間房子,又沒有水,需要到我家提水,但又沒有力氣提。 歷任傳教者與牧者: 傳教者: 第一位: 潘純榮:長我一歲。當時經濟很差,我當出納時,只有三十幾元,想要鑿一口井就要花一百多元。 第二位: 卓榮祥:陳榮章長老知道。可能在台北新莊退休後,有孩子奉侍;有引導許水仙來信主。 第三位: 許再興:怎麼派來的,我不知道。也許還在社頭崙仔;翁頂長老較清楚。 第四位: 蕭維炳:怎麼派來、那裏人我不知道。二十幾歲而已,或許教會得罪他,拿著行李就 要走,在部仔等車,我們去挽留他。 第五位: 王梅芳:當時有一尉官軍人,在禮拜天穿軍服來,身帶手榴彈。我向梁清約長老說:「很危險,若爆炸,整個教會會被炸掉,所以名聲不好。」 牧者: 第一任: 賴仁聲:神學院正統教育畢業,且自己有著書。當時有小會、長執會;小會都由我記錄,我若不在時,才由陳金票長老代筆。賴仁聲牧師要赴任前,有聲明他的腳行動不方便(已退休後),要出去祈禱會或其他外出聚會,要叫三輪車載;他已經在現在的禮拜堂建好後,才來就任。 萬豐地名的起源: 陳水湖(陳富前村長的父親)主持村民大會,無法主持才叫我做臨時會長;因我做過兩任(共八年)的代表,主管、官長、軍部我都招待的很好。萬豐是由三汁頭二堡(類似第二鄰)分出來的。萬豐村是我命名的,我本欲命名為台西,後來知道有人命名了;最後,只好讓村民決定要台西或萬豐,村民這才選擇萬豐為這地方的名稱。 台灣溝的起源: 台灣溝之名,在我還沒出生就有了。賴仁聲所說的“殺人溝”是錯誤的。原是員林大排,改叫萬豐已五十幾年了,當時我在役場(現今公所)上班時命名的。舊萬豐橋(日據時代)建造,完全沒有用鐵,但是非常監固。 信仰分享: 陳長老特別聲明:「不講人我就講因怕影響大局」。我19歲入教會,是楊世註牧師洗禮的(比翁頂長老先洗禮);當時我一年沒去禮拜,他把我禁晚餐;少去禮拜是真的,但我到處去禮拜.....,其他的,回憶起來會流眼淚。 禮拜堂的建造過程、設計、工程費和參與的人: 建造時,許再興牧師去嘉義買檜木,叫我監工;當時我在上班,沒有時間,商請陳胡長老代為監工,我上班前去看一下,下班又看一下。獻堂的時後,是蕭維炳之時。建造的過程約一年多,不到兩年;是叫海水來建造的。約定多少錢,要他蓋,他說:「萬一這樣的價錢不夠,工錢要怎麼辦呢?」我說:「教會要請人家蓋,不會讓人家不夠工錢的,若不夠,你們要講,教會會補貼你們,不會讓你們吃虧。」他說:「你這樣講,很公道。」所以,地基作的很好,用多少錢,我不知道。 當歷史小組問及教會的設計圖,有沒有參照那間教會呢?陳長老說:「沒記得了」參與的人:翁頂長老、陳胡長老較多,金點執事和我只有一點點,另外,還有陳真珠(陳聖忠的父親)。 翻修幾次: 陳長老回億說:「北邊五間,非常堅固,賴仁聲牧師住的非常滿意,南邊三間,主日學教室,非常熱;林牧師來,堅持要拆除,我非常捨不得。」 教會土地如何購得: 原本的地是輾米廠,我母舅把它買過來,約200坪;然後,賣給教會。買得時,先用原本舊宅做禮拜堂,當時我已當執事,林明道長老有印象,梁哉騰長老,國小六年級畢業時,也曾來上過主日學,在原本禮拜堂。 |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